【原標題】傳承老工藝 致富有門路
6月20日,在隆林各族自治縣高鳳民族服飾加工扶貧車間里,繡娘們正在忙碌生產作業。該扶貧車間通過吸納貧困戶參與創作和加工民族特色服飾,幫助70多名群眾實現增收,其商品暢銷云南、貴州以及東南亞等地市場。 記者 周 軍/攝
“我在車間工作一個月收入大概3000元,去年已經脫了貧,接下來打算買一臺縫紉機,在家里也可以干活掙錢?!?月20日,在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鎮含山村大樹腳屯,苗族繡娘楊光玉在高鳳民族服飾加工扶貧車間一邊制作蠟染圖案,一邊向“千名記者一線行”第二批第一組采訪團記者介紹。
刺繡、蠟染是苗族群眾傳承千百年的傳統手工技藝,如今成為大樹腳屯少數民族同胞的脫貧技能。近年來,隆林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利用,引導、支持少數民族致富帶頭人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在弘揚和傳承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同時,帶動貧困群眾就近就業。
苗族姑娘李萬梅是新州鎮有名的繡娘,她和家里的年輕人學習、傳承苗族服飾手工藝,2014年,在老一輩創辦的家庭苗繡小作坊基礎上,成立了民族服飾公司?!拔覀兊拿褡宸椮S富多彩,我要讓苗族婦女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飾、蠟染等工藝品走出大山,帶動鄉親們增收致富?!崩钊f梅說。
為了打開國內外市場,李萬梅想在民族服飾中加入一些時尚的、生活化的元素,卻一直找不到融合的平衡點?!吧┳?,我是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的,這個由我來負責?!崩钊f梅的小姑子楊倩霏自告奮勇,她依托公司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負責民族服飾、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生產、研發、技術革新等方面的策劃和管理。
工作室廣泛吸納各地創新意識強、技能素質高的繡娘,研究制定改進方案,推動民族服飾的傳承與創新。為帶動更多的鄉親增收,李萬梅和楊倩霏辦起民族服飾加工扶貧車間,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低收入家庭提供就業崗位。
“這個手提包上的祥云,代表幸福吉祥,刺繡圖案融入了我們苗族的手工藝,很受市場歡迎?!痹诜鲐氒囬g里,楊倩霏向記者展示極具苗族特色的服裝、頭帕、手提包等產品。她介紹,目前車間的30多個員工都經過系統培訓,可以獨立制作系列苗族工藝品和服裝。
目前,隆林技藝類非遺項目以隆林壯族袞服工作坊以及“高鳳”“金鳳”苗族服飾工作坊較為典型,這3家服飾工作坊年產值均在百萬元以上,生產的工藝繡品、民族服飾等產品銷往貴州、云南以及越南等地。統計數據顯示,該縣線上和線下的民族服飾商鋪近百家,帶動了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增收致富。(記者 凌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