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時代美術館展覽“格物致知”開幕的同一天8月8日,林叢欣在新西蘭的Govett-Brewster美術館的個展“豬仔嘆與毒物賦”(Pigs and Poison)也開幕了!
林叢欣身處于太平洋另一端的加利福利亞,新冠確診人數仍高居美國各州榜首,因此她無法出席展覽的布展和開幕,這對于藝術家和展覽團隊來說都是一個挑戰。為了和無法見面的觀眾打個招呼,她在家中錄制了一段視頻,談及近期的研究、創作、展覽,以及自己的“靈感繆斯”——貓。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林叢欣在洛杉磯的工作室吧!
林叢欣的工作室像是一個工具房、雜物間、陶藝坊和煉丹室的結合體,視頻中的她被制作中或已完成的作品環繞。她說到自己的成長是被19世紀的小說和美學塑造的(也許包含著對它的反叛?)。這位生活在當代,將林則徐想象為自己的祖先,還可能驚異于“火車進站”的藝術家,由于疫情期間的禁足,終于發現了電視,或許確切地說是發現了流行文化。電視劇里陰森詭異的狼人和吸血鬼等形象,也隱喻了對移民、異族和他者的恐懼,而在一些電視劇里成為青春幻想的投射對象,給林叢欣的創作也帶來新的異想。
展覽“豬仔嘆與毒物賦”基于林叢欣對于污染和病毒如何被種族化的研究,一以貫之的是她對文獻檔案和鮮為人知的殖民歷史的興趣。填補或修復不一定是她的目的,留白和遺忘也能帶來進一步言說的“底片空間”。始于對物的著迷與接觸,她開始去了解它們的生產、制作和流通,大量閱讀又反過來加深了她對無法言說的物及其歷史的認識。這是一種“批判性虛構”的嘗試,是由賽蒂亞·哈特曼(Saidiya Hartman) 在《維納斯雙幕劇》一文中提出的,指的是從敘事的基本元素出發進行重組、想象、拼搭,來試演當時當地曾可能發生的事、說過的話;也就是說這種嘗試不在于回歸現場,而是通過對不同事件的組裝,在此刻連通過去、現在和將來。
(Artforum中文網不久之前發表了一篇賽蒂亞·哈特曼談反抗史和廢除主義想象的訪談,文章《維納斯雙幕劇》也授權在廣東時代美術館的線上期刊 On Our Times的第一期《南方以南》上全文刊登。)
對具體的展覽空間作出回應,是林叢欣構思展覽時必不可少的工作。在與新西蘭團隊的遠程工作中,借助視頻會議和3D模型,反復揣摩和調整空間的密度、作品與作品的關系以及觀眾的觀看體驗。當3D模型中的設想在實際空間實現時,想象與體驗之間微妙的差異無法避免,現場的感受仍然不可替代。而在現實的種種變化下,我們的工作還會有怎樣嘗試和調試?
視頻會議截圖
展覽現場
林叢欣個展“豬仔嘆與毒物賦”原本定于今年三月份在廣東時代美術館開展,因疫情延遲至明年,歡迎閱讀展覽相關文章:身體與物之何為?| 林叢欣:豬仔嘆與毒物賦。展覽談論身體與物、勞工與癮、種族與瘟疫的交纏,計劃在新西蘭的Govett-Brewster美術館、中國廣州的廣東時代美術館和英國布里斯托的Spike Island巡展并且演化,在不同的機構的展出中有不同的作品和呈現,以回應每一站所在地的語境和展覽空間。
“林叢欣:豬仔嘆與毒物賦”
Govett-Brewster美術館展覽現場圖
攝影:Sam Hartnett
《未來感染的歷史》,2020
木材,鋼鐵,皮,繩,豬油,骨炭顏料,油,蜂蠟
《在我記憶中,父親的房間在下雨(索拉里斯)》,2020
書籍,木材,船用環氧樹脂,水泵,水,鋁格板,植物材料,油畫和照片
《害獸的遠見》,2020
VR 頭盔,皮,布,金屬線
《中國城,三藩市,1907》,2020
油,蠟畫,豬油,樺木板
《加州罌粟》,2020
寄生蜂,橡木汁墨水,吸水紙
《機器之言,吾父所寫》,2019
鐵,帶刺鐵絲,干墻壁,骨炭顏料
林叢欣 (生于1979年),畢業于布朗大學和舊金山藝術學院。她的創作涉及多種媒介,并融合霉菌、發酵、染料等有機材料及過程,跨越性別研究、后殖民主義、種族修辭、致癮性藥物史與植物學等領域。她的作品曾展出于匹澤學院(加利福尼亞,2020)、班芙中心(加拿大,2019)、當代美術館(斯德哥爾摩,2017)、新美術館(紐約,2017)等等。
“豬仔嘆與毒物賦”展覽由Govett-Brewster、廣東時代美術館和Spike Island共同委任。
文章來源:廣東時代美術館
版權聲明:【除原創作品外,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于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注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并與我們聯系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