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亮:木刻是黃永玉先生藝術的根

黃大1991于翡冷翠  20×29cm 1991年

這是黃永玉先生所創作的最后一張木刻作品,是為1991年羊年所創作的賀年卡

此文為吳洪亮院長為展覽專門撰寫的后記,正如吳院在文中所說:“木刻是黃永玉先生藝術的根,是他視覺體系中的壓艙石,對其所具有的豐富性與重要性,我們與公眾一樣了解得并不多,而北京畫院的研究一貫強調要‘熟中生、尋根本、求新意?!蔽覀円恢毕Mㄟ^更多的深入的研究,帶給公眾更多有價值的展覽。

年輕的黃永玉正在刻木刻

后記

最后一幅作品,黃永玉先生選了《黃大 1991 于翡冷翠》這幅畫,于是我找來了《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的有聲書,每天早上邊鍛煉邊聽,竟然成了新冠疫情中最幸福的事兒?!棒淅浯洹比绱搜胖碌拿?,據說是徐志摩翻譯的,指的是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藝術家們向往的一個圣地。我想是“翡冷翠”這個名字太美了,所以黃老在書中留下了她。在那本書里,黃老不僅聊了文藝復興“三杰”和薄伽丘,更記述了在司都第奧小巷一段救死扶傷的經歷。他把這種精神歸為“快樂精神”、“好玩兒精神”,“遇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而已”??上У氖窃谶@個世界上,追求所謂有意義的人太多,而有意思的人太少,藝術圈兒自然也沒什么不同。在這方面,齊白石與黃永玉兩位湖南人顯得尤為珍貴。一位跨越了19到20世紀,一位跨越了20到21世紀,是將有意義中的沒意思融化掉的人。他們的藝術,無論詩文、繪畫,都帶給這個世界少有的通透。而黃老,更為活潑,行動與創作讓我們看來仿佛融合了泥土與現代性,更隨意也更出圈兒。仔細琢磨,好像又不是!黃老應該很理性才對。他藝術的根是版畫,做版畫要運籌空間與時間,因此哪有版畫家不理性的。黃永玉先生的那些所謂的“出圈兒”,是給我們這些未經世事的晚輩驚訝用的,他的人生與創作一直在自己的可控世界之內。他的圈兒比我們一般人大得太多了!年輕時想當孫悟空,其實最酷的是如來佛。


齊白石與黃永玉合影

齊白石 24×34cm 1954年


黃永玉于1954年創作了這幅齊白石的肖像,當時黃永玉被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派到榮寶齋學習木刻水印技術,為了完成齊白石肖像的木刻作品,他專門去拜訪了齊白石先生,在《速寫因緣》這篇文章文中,他記錄了和齊白石這位老鄉見面的過程。在我們黃永玉展覽的微信導覽中節選了黃永玉這篇文章的片段,讀起來非常有趣。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小感慨,下面嚴肅地說說這次的工作。我們北京畫院一直以來對前輩藝術家的研究與展覽都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北京畫院美術館自2005年建館以來,就將齊白石作品的長期陳列作為立館之本,而此后推出“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覽”的這13年,更對50余位20世紀中國重要的藝術家進行了個案研究,如今能首次推出黃永玉先生的版畫展覽并出版畫集,的確是件幸事!如前所述,木刻是黃永玉先生藝術的根,是他視覺體系中的壓艙石,對其所具有的豐富性與重要性,我們與公眾一樣了解得并不多,而北京畫院的研究一貫強調要“熟中生、尋根本、求新意”。此項目在老院長王明明先生的指導下,將目光聚焦黃老從上世紀40年代至90年代的版畫創作,以“入木”為題引,由線性的時間邏輯展開,構建了黃永玉版畫與個人經歷、時代流變之間關系的基本敘事。展覽中將首次呈現那些飽經滄桑的木刻原版。這些原版跟隨著黃老經歷過戰亂與流浪,漂泊了一生,如其所言,像他的“骸骨”一般。更重要的是多塊原版還將與作品對照展出,更是難得中的難得。






在展覽的原版對照區,可以看到這些跟隨黃永玉先生多年的木刻原版

這次出版與展覽是對黃永玉先生研究的初步呈現,我們實難把握其如此豐盈而深邃的內容,只能說晚輩們盡力了。而且,我們也得到了太多前輩、同仁的支持。再次感謝老院長王明明先生,特別感謝雷振芳先生、黃永玉先生的家人尤其是黃黑妮老師的指導,還有廣西師大出版社以及北京畫院同事的幫助,在此一并謝過!

記得2010年,在北京畫院美術館為許麟廬先生辦展時,黃永玉先生曾送了一個三層直抵屋頂的大花籃,放在門口,所有人都發出贊嘆聲。我記得花籃頂端別著一張紅紙,上面寫了幾個字:姜還是老的辣。如今,為黃永玉先生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辦展,晚輩們祝您身體健康!藝術長青!老姜更辣!

吳洪亮

2020年7月31日晨于北京望京


展覽信息


展覽: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

展期:2020/8/26 - 9/26

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 一至三層展廳



文章來源:北京畫院


版權聲明:【除原創作品外,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于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注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并與我們聯系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