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物品真是有些年頭了,沒想到還能保存得這么好?!鼻岸螘r間,杭州市余杭區東湖街道胡橋社區的新和農耕文化展示廳開張了。
這個數十平方米的空間里,存放展示著蓑衣、豐谷車、打谷機、老式書箱、糧櫥、籮筐、糕點模子等老物件,讓當地不少市民連發感慨:“恐怕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沒見過這東西?!?
農耕文化展示廳中的藏品
實際上在這些藏品中,80%以上是由一個90后小伙胡明提供的。從15歲開始接觸收藏,到如今他已收藏了近千件歷經數十年或上百年歷史的農耕老物件。
可見,對“老底子文化”感興趣的,不只有上了年紀的,也有可能是年輕人,許多網紅也來打卡參觀,一時火爆網絡。
在胡明看來,年輕人玩得了時尚潮流,也愛這些精巧古樸的老一輩文化。胡明的做法,是余杭區東湖街道注重加強文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2016年的元宵佳節,東湖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正式揭牌分設,承擔起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范圍內的社會治理和服務工作,管理著43個社區35萬人口。
如何發展好東湖街道?街道黨工委陷入了思考:這里有規模、等級僅次于良渚古城地區的良渚文化中心聚落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遺址,擁有大運河水系孕育的西太洋天然濕地……然而,一個文化積淀深厚的區域,卻處于文化邊緣地帶,如何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文化快速發展?最終,街道黨工委確定了思路: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必須得有投入、有硬件、有載體、有平臺。
這幾年來,東湖街道從零開始,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影響力正通過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來提升。
街道建起籃球、足球3座運動場地,惠及群眾10萬多人;布點星光社區、茅山社區2個24小時圖書館,建立26個村社級圖書室,實現閱讀空間基本全覆蓋;啟用東湖街道文體中心、非遺館、北沙圖書館及東湖畫院“一心三院”……各種文化資源和服務紛紛下沉。
北沙圖書館
數字是最直觀的,而數字的背后,更是每個人觸手可及的溫熱城市生活。
“因為服務對象在基層,工作主體在基層,任務落實在基層,東湖街道的文化惠民必須接地氣?!睎|湖街道黨工委書記華東說,街道要不斷拓展內容,創新方式,讓公共文化服務的資源、途徑和群眾需求有效對接,真正滿足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如今,東湖街道已組建了魅力舞蹈隊、東創藝術團舞蹈隊、龍之靈舞龍隊、“情滿東湖”宣講團等多支文化隊伍,每年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相約周末”、“好家風”主題教育活動、廉政故事大獎賽等主題活動100余場,還涌現了一批文化“領頭雁”。
比如,非遺傳承人傅金花退休后在社區里做起了文化志愿者,經常教小朋友們米塑手工制作;大半輩子熱衷于小熱昏的創作與表演的張金榮,結合東湖街道的實地特色創作了《工農大嫂》等曲目,并在街道文藝走親、美麗洲大舞臺、村晚等活動上進行演繹,起到了很好的傳承作用……
傅金花教小朋友米塑手工制作
未來,東湖街道將以創新賦能文化發展,以實干推進城市文明,進一步豐富文化產品的多樣性,深挖展現東湖特色,打造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載體,讓群眾真正樂在其中,提升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努力打造與時代同頻、與群眾共振、有東湖特色的基層文化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