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熊芳雨9月27日報道:公園對于絕大多數在城市中長大和生活的人來說,往往具有非常特別的記憶和感受。近日影像展“公·園”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展出。城市公園成為敏銳的藝術家們觀察和思考社會的重要對象,展覽以藝術家各自不同的手法和語言,記錄和講述了關于公園的方方面面。
展覽現場
公園,更準確地說是城市公園,既不同于傳統園林,也有別于大型的郊野公園和國家公園——前者是為私人享用而構筑的,更偏于審美,后者是在城市生活空間之外,為了“郊游”的需要而存在。城市公園則是嵌入在城市內部,是市民生命經歷中的一個公共空間。試想,到了公園誰會不留影?而且對于普通市民而言,常常也只有去公園才會帶上照相機。
許海峰,上海魯迅公園,攝影,2009年,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
“逛公園我只比別人多帶一臺相機”,記者許海峰的作品也在展覽中,他說做記者最大的好處是能在現場看到比報道出來更接近真實的東西,但壞處是這些東西在體內積聚容易形成負能量。有一天許海峰無意間走進公園,發現了孩童時久違的開心事。于是常常拎著相機夾著一本書去公園“白相”,拍拍照看看書,公園就像是精神獲得修養調息的避難所,許海峰認為,公園可以長期服用且無副作用。
現場15位長期從事都市話題相關的攝影家和藝術家,在作品中反映了攝影、公園和都市生活經驗這三者之間復雜而有趣的關系。
薛寶其,讀書大熱潮之復興公園,攝影,12.9×17.7cm,1985夏,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藏,圖片由中華藝術宮提供
攝影家薛寶其,他以家門口的復興公園為主要拍攝地,堅持多年,完成了“讀書熱”“夕陽贊”和“獨生子女”三個著名專題,這三個專題生動地表現了當時恢復高考、教育工作轉入正軌時社會上熱烈的讀書氛圍,以及新出現的老年人和獨生子女問題。從照片中可以感受到當時社會氣氛放松、青年人懷揣理想主義。
攝影家蔡東東則做起了“照片游戲”,多年的拍攝中有些舍不得丟棄的“雞肋”,蔡東東像一個外科醫生一樣對這些照片做起了手術,挖掘他們內在所隱藏的戲劇性。卷曲、打磨、拼貼、燃燒或與其它相關物品結合做成攝影裝置,用盡各種手段挽救這些圖像。
記者發現,本次展覽作品所涉及到的公園都位于上海,因此作品中的公園也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個生動的側面。它們不僅呈現出上海公園的一些特有的功用和氣質,也將觸發更多關于這座城市的社會和歷史話題的思考和討論。作為一個影像展,展覽作品所使用的媒材不僅包括攝影和錄像,同時還有聲音、裝置、多媒體等其他類型。
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館長曾玉蘭透露,美術館從建館之初就關注影像的領域,自 2016 年以來,則是以每年一屆的頻率持續推出小型的主題性影像展覽,這其中有2016 年《觀看之道—來自紐約的三人影像展》、2017 年《行進中的雙重景觀》、2018 年《超時空影像》,而2019年的《微光》項目則關注以藝術方式介入社會的藝術家作品及其實踐,其中所涉及的主題廣度和寬度引發了對社會與特殊群體關系的反思。
今年的影像展項目特邀策展人施瀚濤策劃,聚焦于“公園”主題。曾玉蘭說,隨著城市發展的進程,公園作為一類特殊的公共空間,其公共性與介入其中的公眾的群體性、個體性行為的不斷交叉,將歷史記憶、文化演變與特殊群體、個體命運緊密復雜的交織為一張實時生成與變化的網絡,參與本次展覽項目的藝術家,即以他們的敏銳和對現實的關切、捕捉、轉化和表達,使這一網絡背后所隱現的歷史、文化甚至人性的閃亮、幽暗都得以對公眾呈現。
展覽將展出至2020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