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政府網8月16日訊近日,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江坪分局某溶洞內進行科研監測時,首次發現多只瀕危動物——紅點齒蟾。
紅點齒蟾(學名:Oreolalax rhodostigmatus)是中國特有物種,
也叫棒頭魚或透明魚。紅點齒蟾多生活在海拔900米至1900米的山澗溶洞內,
以藻類為食,夜間活動,
白天及長期干旱時躲藏于洞穴中,可在離洞口數十米深的黑暗環境中生活。
主要分布于湖北、四川、重慶、貴州等地,此前湖南省僅桑植縣有過記錄。
紅點齒蟾幼體是透明的蝌蝌,并且個頭較大,
最大記載為14 厘米。它的蝌蚪與其他種類蝌蚪有很大不同,
其他種類蝌蚪大多為當年變態發育為蛙,紅點齒蟾的蝌蚪要經過一至兩年成長,
才能變態發育為蛙。紅點齒蟾這一壺瓶山新種的發現標志著壺瓶山保護區內現有已知兩棲類數目達到了29種,說明壺瓶山的地理環境適合多物種生長,為研究保護區內溶洞穴居珍稀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真實樣本,同時也為野生動物知識的科普、保護工作提供了典型的范本。